淺談留學時機
常有人說,孩子成績不好,準備把孩子送到美國讀中學,接著考大學。也有的家長計畫著,如果孩子高中成績好,就在國內上個好大學,以後再到國外讀研;如果考不上好大學,就送到國外算了。看到在國內“基礎”差的學生,出國以後反而成了好學生,很多人不理解。其實,中外教育體系不一樣,國內的教育必然造成重複性的、強制性的模式,使得學生們解題熟練。教育變成了“訓練”,考試變成了 “比賽”,規則是勝者得獎,優者入學。這樣的教育使很多有個性的學生不適應、不接受、以致抵觸。
我們普遍認為台灣學生基礎好,比美國學生強得多。持這種觀點的人在評價基礎教育時,主要強調數理化基礎,忽略文史哲。人們幾乎從來不把人文學科列入基礎教育的討論範疇。例如,顯然沒有人把中文的語文教育與美國的英文教育作比較,得出基礎教育水準優劣的結論。
研究世界頂尖名校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的招生要求也許有助於瞭解中西方對“基礎”的不同認識。哈佛大學對申請該校本科的要求是學過4學分的數學和4學分的實驗科學,數理化生課程一共僅占高中必修所有課時的28%;相似的,普林斯頓大學也僅占約25%以下。這兩所大學對考生“基礎”課程的要求反映了兩國不同的教育觀,在西方國家,人文學科的課程被認為是很重要的“基礎”,以優秀的人文教育為主體的教育才被認為是很好的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其實,對於很多非理工科大學生而言,中學學生的很多知識到了上大學、到了社會上根本就用不上。許多非常“優秀”的中學生和理工科大學生、甚至大學教授文理不通的也大有人在,然而他們從來都自認為“基礎”很好。
成績差的學生出國留學後成了好學生,不是因為美國的書好讀,美國的大學好上,而是西方教育體系的課程結構較合理,使“學習偏差”的學生也能成為優秀學生!使得原本綜合素質好,但是“功課不好”、在台灣教育體系下絕望的學生到了國外也能成為優秀學生。
當國內成績不好的學生出國留學的同時,近年來,一批最優秀的學生開始加入到自費留學的大軍中,其中以高中畢業生申請美國大學本科形成最為主流。通常,台灣高中畢業生的英文辭彙量只有7,000多個,美國SAT考試的英文部分的辭彙量要求為10,000,這個高要求沒有難倒國內最好的高中生,趨勢證明越來越多的同學報考SAT考試。
台灣優秀的中學生“遲來”的留學潮,反映出學生和家長對目前國內高等教育狀況的不滿以及對就業的憂慮。對美國先進的高等教育的逐步深入瞭解,勢不可擋的全球化對海外留學經歷的需求和畢業後的遠大發展前景,終於喚醒了新一輪的覺醒。
什麼時候出國好?
近年來台灣注重孩童的教育學習使留學進入一個嶄新的年代,很多家庭不僅有能力把讀中學的孩子送出國,有的甚至在國外開車上學,過著和本土學生同樣優越的生活。蜂湧而出的小留學生產生了讓人憂慮的種種問題,留學生低齡化的問題曾經熱烈討論了一陣子,並且還將一直討論下去。核心的問題是什麼時候出國好? 這是沒有固定答案的,簡單的回答是不科學的。孩子什麼時候出國與其年齡無關,而應視其個體情況。有些年齡很小的孩子到國外,最後發展得很好;有的20多歲到國外讀研究生,卻過得痛苦不堪。究其原因,與每個人的性格、愛好、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知識與經濟基礎以及個人和家庭的期望值等都有密切關係。
以美國留學為例,中學生之間的聯繫比較密切,比較容易學到正統的英語,為小留學生融入美國社會和深入瞭解美國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美國學校裏正面的傳統教育對孩子的人格和正義感的培養很有益處。讓孩子從小獨立地在美國接受教育,可以鍛煉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對孩子的成長很有益處。台灣學生到美國,可以融入美國的高中教程,畢業時可能達到報考美國頂尖大學的實際水準機會更高,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職業市場的情況“隨心所欲”地選修專業。
不過,年齡小的孩子,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受到外界的不良影響時不容易把握自己,遇事情緒容易波動,有時還會走向極端。有的學生還會對本國文化、歷史和家庭的感情逐漸淡薄。思想較為成熟,具有一定的人際交往和獨立生活的能力,並且能夠承受孤獨、自學用功的中學生是適合留學的,反之,如果尚未達到上述條件時,ㄧ般的住宿學校或許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則需要選擇有更適當的生活照顧系統。
高中畢業生直接到美國大學讀本科也有很多優點,因為美國有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高中生的世界觀基本形成,對本國的歷史文化已有足夠的瞭解,對事物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決能力。這時年齡尚不太大,容易接受新事物和融入社會。本科學生之間的聯繫較多,有機會瞭解美國社會深層的東西,可以對美國社會有較全面的瞭解。有的學生可以獲得部分獎學金,少數學生甚至可能獲得高額獎助學金。其實到美國讀本科並不容易,甚至比讀研究生還要辛苦。美國的大學本科的課程壓力很大,如寫作、美國歷史等文史哲核心課程是外國學生不擅長但又是必修的。在美國通常找不到可以天天討論功課的室友,學習上都得靠自己。名校的教師給分很嚴格,有的學生大學頭一兩年沒有適應過來,拿了差的成績,基本上就決定了以後考不上了研究生的命運。有人就是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或自我估計過高造成了永遠的遺憾。
出國讀研究所基本上是沒有異議的。大學畢業生年紀較大,世界觀已經形成,他們大都有一技之長,或多或少都能獲得獎學金,經濟上已經獨立,學成之後的就業較有保障。不過,大學畢業生20多歲,雖然英文考試成績和使用英文的能力不錯,但是與少年出國的小留學生相比,“鄉音難改”,多數人已經養成了改不掉的口音。另外,不少學生有意無意地將他們交際範圍局限在中文留學生之間,減少融入主流社會的機會,思維方式和對問題的看法停留在非“國際化”的狀態。
總之,每個人的個性差異很大,有的人適合出國,有的人不適合。有的孩子可以很小出國,出去以後發展得很好;有的不適合太早出國,加上沒有安排適當的課後照顧系統,出去以後“墮落”了;有的孩子出國能夠得到很大的鍛煉,有的孩子出國要受到很大的磨難,經歷很痛苦的過程。如果一個孩子在小時候得到過一定的鍛煉,那麼,他來到美國後就比較輕鬆;如果孩子在家裏受到太多的“關愛”,出國留學的過程就比較痛苦。我們接觸過很多大大小小的留學生,有的發展得一帆風順,什麼榮譽、獎學金都能拿到;有的磕磕碰碰,總在抱怨社會不公、種族歧視,唯獨不願檢討自己。
留學需要長遠的規劃
在對外國文化和教育狀況沒有足夠瞭解,在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在自身不具備充分必要的條件下貿然決定出國,對小留學生來說是一定要遭受痛苦的。
最令家長們恐懼的是孩子出國以後浪費青春,學無所成,前途無望。小留學生的問題都是源自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獨立思考能力差、應變能力差、自治能力差、溝通能力和力行能力差。低齡留學生出現的問題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外,幾乎都與其在國內接受的“基礎教育”有關:追求升學率而實行的填鴨教育, “傳統教育”使人文教育的嚴重缺失,等等。
沒有進行長期的留學規劃,就將孩子匆匆送出國是廣泛存在的問題。幾年前,讓很多家長豪不猶豫地送孩子出國,主要原因是孩子學習成績不好,難以面對慘烈的考試競爭。眼下,很多人是否送孩子出國的考慮是,適合孩子個體的需要做好規劃,讓孩子的前程能隨著出國學習而無限展延。